中国近现代建筑史调研报告
--------普陀山,文昌阁
普陀概况
普陀山位于舟山群岛东部海域,与舟山本岛隔海相望,距沈家门6。5千米,离大陆近岸约24千米。普陀山陆地面积11。8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5公里。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具有悠久的宗教文化历史和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全山四面环海,寺庙,庵院等建筑错落在山间海滨,与金沙,奇石,古洞,名树等壮丽独特的自然风光融合一体,交相辉映。
普陀山自唐代开创观音道场以来,至今已逾千年之久。其间,虽有兴废,历尽沧桑,但毕竟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如今已发展成名扬中外的“海天佛国”。
文昌阁的兴衰
时 间 |
主持人物 |
事 件 |
名 称 |
清 康熙 |
僧人 源静 |
创 建 |
莲池庵 |
清 道光 |
僧人 觉悟 |
大 修 |
|
清 同治 |
僧人 贤云 |
重 建 |
文昌阁 |
民国9年 |
主持僧人化 |
扩 建 |
|
1960年 |
|
改为陆军招待所 |
碧海山庄 |
文昌阁大事记
文昌阁位于莲花池东。旧名莲池庵。莲花池又名海印池,位于普陀山名寺普济寺山门前。
清康熙年间由僧人源静创建。因位于莲花池旁,故取名为莲池庵。
道光年间由僧人觉悟大修。
同治年间由僧人贤云重建,并改名为文昌阁。
民国9年(1920年)主持僧人化 多次访沪募化,筹资增建水泥楼房及小花园,并置假山池桥,改造成中西合璧式建筑。同年,西方庵毁于火。
民国期间,孙中山,宋美龄等曾长期在此居住过。
解放前曾为当时京沪杭警备司令部。
民国27年(1938年)8月3日蒋氏父子从台湾到普陀山游览,当晚被当时的京沪杭警备司令部总司令丁治磐等接往文昌阁下塌。
民国38年(1949年)5 月,江苏省政府主席丁治磐率残部撤至普陀山,驻文昌阁。
解放后这里的面貌焕然一新。
1950年初住僧侣8人。
1960年僧人被遣散后改为陆军招待所,房舍修葺一新。国内外主要领导人莅山时均下塌于此,如刘少奇主席曾于1958年11月4日,偕夫人王光美视察普陀山时下塌于此。
改革开放以后,招待所对外开放,因地处莲花洋,海印池,观音峰与梵山的青山绿水之间,与普济寺,多宝塔,百步沙互为晖映,故又称为“碧海山庄”。
文昌阁现有建筑面积4961.78平方米,庵宇145间。
文昌阁简介
站在莲花池上的石桥上向东南方望去,一幢风格独特的建筑夺人眼目:绿树掩映着白墙,五彩玻璃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绚烂。这就是曾显赫一时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莲花池旁,普济寺东,多宝塔南。其主楼为一幢钢筋水泥结构的多层建筑。
文昌阁入口朝南,门前有一影壁。影壁墙头为具有中国南方特色的古典式样:飞檐,变形的正吻和斗拱。正门的门头也做有南方典型的装修,但是门口的踏步却是西方样式的曲线造型。
文昌阁的第一进院落为一长方型三合院。正房为一两层木构硬山式建筑,装饰装修式样简单。但在其侧墙内侧却有一具有中西合璧式的装饰引人注目。其主体造型为西方式,却有中国式的花纹和图样雕刻其中。
穿过正房和西厢房的夹道便可以通向外面的街道,此院落的一面外墙便是街道的一侧立面。从外面看文昌阁明显是一幢西方式建筑。
通过正房和东厢房的夹道向北上一段楼梯就到了另一个三合小院。小院的轴线偏离第一进院落的轴线。建筑的式样为中国普通民居形式,所不同的是其东侧厢房靠南的一侧被改造成一个极具西方特点的圆形门洞。
透过门洞可以看到一条两侧是高墙的狭长的走道,走道中间是通向另一个院落的入口。入口的造型也是典型西方式的。进入院落的踏步为三个扇形,造型独特。
这进院落也是一个三合院。正房为三开间四层钢筋水泥建筑,东
西厢房为三开间两层建筑,二层屋顶上为平台并建有西式小亭。一层柱子全部采用爱奥尼圆柱,但柱头上部中国木构建筑的结构特点便清晰可见:梁,挑檐,雀替及雕饰其上的卷叶草图案。二层柱子则为装饰简单的方柱,铁栏杆上还饰有“丘比特神箭贯心”图案。四层的建筑外立面极具西方建筑特点:半圆形拱,精致的线角和门头的装饰。整组建筑四层的装修大相径庭,包括门窗,栏杆,柱式,天花等。
院内布置讲究。曲线形的装饰处处可见,体现设计者的用心。特别吸引人的是正房入口踏步上的半圆形雕刻,隐约见得两只凤凰。(脚以用来表示尺度)
沿正房两侧的夹道都可以通向下一进院落。从走廊的长度可以推测正房的进深很大。由走廊和外墙围合而成的空间也颇具特色。
进入下一院落,我不禁为之一震----一个精致典雅的小花园。它既具有西方园林设计中的对称布局和几何形构成,又灵活运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叠石,理水,植树等手法,在一个不大的面积里创造出许多丰富的层次和空间。假山两侧建半壁亭各一,额题“耕明月”,“吸清风”,颇为雅致。小桥的栏杆上雕刻有石狮和莲花造型,并在栏板上刻有一面飘扬的旗帜,不知何意。
两侧的房屋是三层四开间的砖构建筑。位置对称却又有细部上做的略有差异。如一侧挑廊发券为拱形则门洞为方形,另一侧则反之。可见设计者的用心良苦。
穿过花园围墙外的通路,就可以到达最后一进院落。这里看上去改建较多,现有最后一排房屋为工作人员的住处。
总体来说:文昌阁的布局形式采用中国一般建筑院落的布局;建筑的式样和造型吸收了西方建筑的特点;而在一些细部的处理上又体现了中国建筑的风韵。我认为文昌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一处较有代表性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它产生的历史环境及历史背景又赋予它独特地位。